改革开放主要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2024-05-17 08:05

1. 改革开放主要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第一,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中国已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继续大幅缩减负面清单,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并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我们将新布局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我们将加快制定配套法规,确保严格实施《外商投资法》。我们将以公平竞争、开放合作推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第二,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中国将着力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全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大力强化执法,加强对外国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杜绝强制技术转让,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创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同各国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基础上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第三,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我们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质量产品。我们愿意进口更多国外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第四,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中国不搞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将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共同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

第五,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我们高度重视履行同各国达成的多边和双边经贸协议,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建立有约束的国际协议履约执行机制,按照扩大开放的需要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在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等方面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扭曲市场的不合理规定、补贴和做法,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和经营者,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改革开放主要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2. 改革开放主要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改革开放主要有以下具体的措施: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4、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5、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6、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7、农业税条例废止;
8、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9、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10、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3. 改革开放的举措有哪些?

法律分析:
中国的改革开放措施介绍如下:
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
4、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5、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6、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举措有哪些?

4. 在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中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4、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扩展资料:
意义:
1、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仅对于国内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世界发展也具有正的外部性。过去四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既焕发了社会主义的青春,又让中国融入了世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自觉运用,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2、任何社会创新都需要经历阵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既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重大逻辑性突破,又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必然选择,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决定转变,充分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巨大的潜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5. 革新开放的具体措施

 越南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注重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体制和制衡体制,让一把手始终在监督中。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上总书记进行差额选举,这在国际共运史上是破天荒的。越共十大按差额选举产生了181人组成的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候选人207名,包括自我推荐的2人。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原定选举25人,但因只有21人得票过半,大会决定不再进行第二轮选举。越共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委的监督作用,以遏制腐败行为。比如实施“质询制”,规定党员的权利,其中一个权利就是对上一级党员领导的监督,这才是党内民主真正的含义所在。政府总理要出来接受国会质询已经进行了几年,回答民众关心的问题。还有国会真正发挥民意机关的作用,国会可以对政府包括总理在内进行质询,质询场面还要向全国进行现场直播。另外,也要求公示需要票选的候选人名单,这也在讨论中。革新开放以来,越南不断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改革措施,逐步完善国会选举制度。这些改革举措颇具“越南特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差额选举越南规定国会代表选举为差额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在选举中,代表候选人获得过半数的选票才能当选。2007年5月20日,越南全国5600多万选民前往各地投票站,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选举第十二届越南国会代表。5月29日,越南国会选举委员会正式对外公布了最终的选举结果,全国875位候选人中493人当选。意外落选中央推荐的165位候选人只有153位当选,“意外落选”者达到创纪录的12人,其中不乏政府重要部门的官员。来自党中央、中央政府、国会机关和越南祖国阵线等行政机构的官员代表数量进一步下降,分别只有11、20、75和27人,而更多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则进入了国会,专职代表比例也进一步上升,从上届的25%提高到28%。民众认为,这样的结果有利于改善官员“既当球员又当裁判”、“边踢球边吹哨”的状况,有利于提高国会的监督职能。允许公民自荐参选根据越南相关法律规定,除正在服刑、被拘留或刑事起诉、被行政管制等情况外,越南公民年满21岁即有被选举权,也有权自荐参选国会代表,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符合国会代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后来几届的国会选举都出现自荐候选人参选并当选的情况,本届国会选举,自荐参选人数大幅增多,被认为是民众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的体现之一。祖国阵线组织进行的第二轮协商后,全国有1322名候选人进入了第三轮协商,其中自荐候选人为238名,占18%。经过第三轮协商,最终成为正式候选人的自荐参选者只有30人,约占全部正式候选人的3。4%。但只有一位自荐候选人最终如愿成为国会代表。候选人须过“民意关”所有国会代表候选人都必须经过本单位和住地群众两道“民意关”,如果得不到所在单位和住地居民50%以上的民意支持,他们将不能成为候选人。征求民意支持的做法迫使国会代表或有意参选国会代表的人自觉深入到民众当中去,了解、掌握民众的现实情况和所思所想,更加注重民生民情,关注解决民众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可有效避免部分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身为领导如果不密切联系群众,与单位同事及居住地民众群众“打成一片”,将很难获得足够的基层民意支持,自然也就当不上国会代表,政治生涯也大受影响。总之,近年来越南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扩大了党内民主,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民主气氛。 经济改革魄力大越南对土地“三权”进行大胆改革,私人除了没有土地所有权外,使用权、转让权和继承权全都拥有,这可谓改革的大动作。又例如开发区的税收政策,越南实行“四免九减半”的政策。此外越南企业所得税比周围国家的税率都低。除投资于服务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8%外,制造业都可以得到20%、15%和10%等不同的优惠税率,以及税收减免若干年的优惠。又大胆开放了赌场。新闻监督力度大他们认为,要建立民主、文明的社会,民主和文明首先体现在媒体。媒体对于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要建立民主社会,首先就体现在媒体的透明上。它在促进国家整体进步时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既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对*也起到了威慑、警示作用,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民主的气氛。在反腐方面,越南媒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腐败案件,没有及时地被党组织发现,却被媒体送上审判台。反腐力度加大越南出台了《反腐败法》《反浪费法》,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成立一个专门的反腐委员会,由总理直接牵头。这不仅对外有影响,对内也对老百姓有交代。由于越南采取了发展与均衡并重的策略,多年来越南每年持续维持6%~7%的经济成长,不快也不慢。人民的幸福指数较高,藏富于民。2005年9月公布的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盛赞越南是“一个同时达成发展与均衡的国家”、是“人类成功发展的范例”。报告还特别提到,虽然巴西的人均所得是越南的四倍,但巴西10%最穷阶层的所得,比越南10%最穷阶层的所得还低。 越共认为,腐败是“一切危机之危机”,“一切灾难之源头”。越共中央在1989年作出《清除腐败分子,纯洁党的队伍》的决议,将反腐提到党建的议程,1994年1月越共中期全国代表会议首次将腐败看作是党面临的四大危机之一,2001年11月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在越共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腐败和官僚主义不仅威胁到改革的进程,而且已成为国家的一大灾难”。从法律层面上讲,1996年底越南国会颁布了《反腐败法草案》,对各种腐败行为作了具体界定,并提出相应的惩处规定。同年首次处决大贪污犯。1997年越南国会通过的修改后的《刑法》规定,骗取公款或社会主义财富5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31.25万元)以上者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受贿一亿盾(合6.25万人民币)以上者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1998年越南国会通过的《反贪污法》规定,贪污或利用职权骗取社会主义财富500万盾(3125元人民币)以上者,受贿50万盾(312.5人民币)以上者,行贿50万盾以上者,均追究刑事责任。 与中国模式相似,同属渐进式改革。(一)在意识形态上,坚持以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为指导,反对搞多元化;(二)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不搞多党制,在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三)逐步推进各项改革:首先是进行农村改革,农村改革取得成效后再推进到城市,再推进到其他各个方面。其次,越南改革也是一种以市场化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主要体现在:1、在所有制方面打破了过去的一大二公,企业权力下放,实行自主经营,合作社也下放了,把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承包经营,在所有制上提倡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并存。2、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3、在分配方面,过去搞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改革后实行按劳分配,允许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存在,成效良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越南革新,就是:全角度、有深度、大力度。中国与越南同处亚洲,山水相连,地理相近,历史相似,有很多共同之处。中国与越南在政治体制上有众多的相同,改革(革新)的总思路相似,越南革新经验对我们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革新开放的具体措施

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哪些促进发展的政策

1、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992年-2002年)
改革开放伊始,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具有帕累托改进效应。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2、社会政策体系建设(2003年至今)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的话语体系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仍然是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就业和社会保障被纳入经济建设,教育被纳入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概念还不见踪迹,社会政策体系尚不清晰。
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话语体系全面更新,后来提出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扩展资料: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政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一,社会政策体系将更加健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增加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这意味着我国社会政策体系将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工作生活中的主要风险点,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精准扶贫等。
第二,社会福利水平将逐步提高。
中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体现社会政策的理念和价值追求,量力而行是指社会福利水平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不能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7. 建国以来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有很多,成功的主要有以下3个
1.1950-1952,中共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1953-1956对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3.1978改革开放.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建国以来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哪些政策促进了国家发展?

(一)看国情,我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本世纪头10年,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显著提升。尤其是“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办成了一批大事,办妥了一些难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中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全局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改变,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也没有改变,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传统的增长方式面临许多挑战,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观世情,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进入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各国都在抢抓发展先机。综观世界大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时间来,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十分缓慢、基础依然脆弱,危机的负面影响远未结束。大的危机往往伴随着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抢得这轮世界经济调整变革的先机,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应对策略。有的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行所谓“再工业化”;有的国家和地区加快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试图抢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治理、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和博弈日益强化。我们要运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握好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三)察民情,社会转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急需解决,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有许多新期待。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9.8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转型矛盾增多的关键阶段。应对不当,很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停滞徘徊。这是一个新的重大考验。近年来,我们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会事业发展总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在基本温饱解决以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愿望有着更高期待。我们要顺应民意关切,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